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据报道,每1万~1.5万例出生的婴儿中有1例膀胱外翻,而新生儿缺陷检测系统国际情报研究所估计其发病率为3.3/100万。多数统计,男女之比是2.3∶1,Ives等和Lancaster报告则高达5∶1~6∶1。
膀胱外翻,虽未明确为遗传性疾病,但却发现有家族性发病倾向。据Ives等估计,有膀胱外翻病史的家庭中,发病危险性为1%。Shapiro等(1984)以调查表格的方式向南美、北美及欧洲92位有经验的小儿泌尿外科和外科医师进行了调查,有效答卷53份,总共2500个有膀胱外翻或
尿道上裂病史的家庭中,发现9例膀胱外翻的病人,为1/275,明显低于前者;然而在有膀胱外翻或
尿道上裂双亲所生225个子女中,却发现有3例膀胱外翻,即每70例活着的婴儿中有1例,其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500倍。
另外,Lancaster对多国膀胱外翻病人研究发现,膀胱外翻多见于年轻产妇的婴儿和多产妇的婴儿;
尿道上裂与此无关。
治疗
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保护肾功能,控制排尿,修复膀胱、腹壁及外生殖器。女性手术修复较男性容易。
由于膀胱壁纤维化和膀胱壁长期暴露而有水肿及慢性炎症,故应于生后72h内做单纯膀胱内翻缝合术。若不作骨盆截骨术可在膀胱放回到盆腔后于中线缝合筋膜及耻骨的纤维软骨组织。如耻骨联合间距过宽,估计不能缝合,则手术延期到出生后7~10天作骨盆截骨术及膀胱内翻缝合术。初期成功的缝合对日后膀胱容量及控制排尿非常重要。在膀胱内翻缝合时应留置膀胱造瘘管3~4周,不需放尿道支架管,术后3~4周应用Bryant牵引以防伤口裂开。如小儿恢复良好,到1.5~2.5岁时在麻醉下测量膀胱容量,如膀胱容量在60ml以上,可同时修复膀胱颈及尿道上裂,如容量在40ml以下,则仅修复尿道上裂,以使增加容量,至3~5岁时再修复膀胱颈。在修复尿道上裂前5周肌内注射丙酸睾酮(丙酸睾丸酮)2mg/kg,可使阴茎增大,这种作用于术后4周消失。应用Young-Dees-Leadbetter术式修复膀胱颈后可以不需间歇性导尿。
术后须随诊上尿路情况,有无反流、梗阻及尿排空情况。术后4个月复查静脉尿路造影及排尿性膀胱造影,以检测有无上尿路扩张、反流以及有无残余感染。尿流率检查有助于诊断膀胱颈修复术后膀胱尿液排空有无梗阻。
若患儿膀胱容量小,或手术时小儿年龄大,术后仍不能控制排尿,须考虑膀胱扩大术或可控性尿路改流术。
女性患者产后易并发子宫脱垂,因阴道短浅、盆底薄弱,又曾接受膀胱颈手术,最好行剖宫产以免产后出现尿失禁。